Google

Tuesday, September 4, 2007

[转]从选购到调试~有关自行车的各类文章~(二)

爬坡的技巧

朋友们是否在面对爬坡时心中有难以克服的障碍?爬得心跳加速、爬得肌肉疼痛、爬得呼天抢地、爬的姿势变形……放轻松,知秋从能想到的每一点入手,从正确的姿势到爬坡心理,调节你的爬坡技巧,让你在力量健全之前顺应爬坡过程、享受更加、更轻松的骑坡乐趣。

一、心理因素 首先不能惧怕爬坡。人靠三分气、脚蹬两扇门,任何铺设柏油的公路我们单车一组都肯定能骑行而过。爬坡时心理放松、神情潇洒,遇到骑手、行人、自驾车者面带微笑,可以增加你的自信心。另外,也不要小觑陡坡,在不了解坡长的前提下拼命三郎似的冲向陡坡,往往会造成呼吸上青黄不接、和肌肉方面的预警信号。

二、爬坡技巧

头部 头部尽量抬起看前方的路况,切忌将头低下的“埋头苦干”,不但会有安全问题,也会影响到你的呼吸顺畅。但也不要使劲向上翘脖子,颈部血压的不足会导致骑行者眩晕。总之,以比较舒服且能正确观察前方路面为好。

腹部 爬坡时腹部的出力并不明显,但实际上腹部扮演着支撑的角色,就是当爬坡时腹部两侧有绷住的感觉,这就是腹部在支撑了上半身的出力,同时扮演平衡的角色,腰腹部力量不足的人在爬坡时姿势的平衡反应较差,应该以仰卧起坐、后仰伸展来补强此区域的力量。

座位 在适当的座垫高度前提之下,找到座垫前后位置以及座垫翘起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,一般而言,座垫中心会在齿盘中轴的后方,但确实的位置就因人而异,必须多尝试,另一方面,座垫翘起的幅度多半是以座垫前后端呈水平为基准,以座垫凹下的鞍部去符合骑手的股部,便每个品牌的坐垫凹下的程度并不同,也是要使用者去适应。

膝盖 爬坡踩踏时尽量以膝盖靠近上管的姿势踩踏,这样一来在下踩动作时才能够利用到大腿及股外侧的肌肉,如果你习惯将膝盖在踩踏时远离车架,无疑是在浪费你的力量。

手掌 当你爬坡时以站姿骑乘时,手掌的位置应该压在煞车把手上会比较轻松,想要像一般的握下把站姿爬坡前进并不容易,因为重心向前时更弯的腰背部受力更大,加上头部的角度让呼吸也不容易,这招只有在攻击时比较用的上。

站姿 使用站姿骑乘爬坡的目的有几个:1、坡度变陡时;2、加速冲刺时;3、变换姿势让其他肌肉放松;想像你是在单车上跑步一般,但不同的是在往前跨步开始下踩至底部死点之后,也必须注意到上拉时也要出力以维持平衡,这是与跑步最大的不同点。

背部 保持背部平坦才能使下背部的肌肉及腹部侧面的肌肉使得上力量,如果你无法让背部自然变成平坦,那么你可能选了一台太小的车架或太短的龙头。

胸部 保持胸部不在紧缩的情况,就如同你上下楼梯时一般自然,紧缩的胸部会因为扰乱横隔膜而影响到呼吸,使得能量转换的效率降低。

呼吸 爬坡时才需大口供氧,放弃你平时用鼻腔呼吸的习惯。大口呼吸能让更多的氧离子进入血液,减轻肌肉的供养匮乏和酸胀感。不过,切忌大口呼吸不等于连喘粗气,必须在持久的节奏下一下一下的进行,要做到节奏均匀、吸喘有力。一旦出现腹疼、嗓子干裂的症状立刻调节呼吸频率,总之要在自己能接受的踏蹬频率下尽可能最大限度吐纳空气。

手肘 保持手肘略为弯曲,当腿部向前出力时,手部可以平行的往后拉同时出力,这会让你的全身同时有效率的作动;站姿踩踏时,手拉的动作变成往后上方,并且配合脚部往下踩踏的力量作单独轮流出力。

臀部 臀大肌是人体最大的肌肉,并且延伸至大腿后肌,以坐姿爬坡时若能运用到此处的肌肉便会更有效率,出力的感觉是与你由椅子上紧靠腿部力量准备站起来时的感觉类似,在单车上要做到这样的出力则必须注意到回转后勾的动作,但必须配合坐垫高,以免伤及脚后跟的肌腱。

三、车辆装备

事实上,爬坡的训练是没有秘诀的,但单车在爬坡的路段是考验实力最佳的时刻,在爬坡时,每个骑乘者的条件皆于平等,大家的力量、心肺功能在此表露无遗,而爬坡骑程的训练过程中肌肉力量及心肺功能,更是必须按步就班的去建立,这与使用齿轮比的轻或重、踩踏回转的快或慢、训练路线的陡或缓……都有着绝大的影响关系,但是在爬坡时利用以上因素作为检测,能够帮助你的骑乘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基础。

正确的骑行呼吸——调节你的供氧能力

以前老听到蓟门之树抱怨:“爬坡我腿部不累,就是喘不过气来……”事实上大部分骑行者并非喘不过气来,而是呼吸的带氧量不足以及时补充肌肉的耗氧量,致使引发蹬坡时头晕、口干、虚汗的症状。这里,知秋无法改变你的体力,但能从呼吸方法给予提示一二,希望大家能合理采纳。

一、健康呼吸理论 呼吸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的很,真要去讨论、研究可不是那么容易,不同的运动就有不同的呼吸特点。而一些好的呼吸方法也需要去养成的。(我前些日子呼吸系统就给搞差了,现在也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恢复)为什么要注重呼吸呢?人与自然灵气的结合点就在这里!气功的东西我不懂,但人没气了一切都别谈。同样的两个,吃同样的饭,为什么一个跑10公里就累的不行了,一个跑了上百还在继续。原因就是出在这里,能量转化的效率高低与呼吸密不可分!简单的说来就是只有充足的供氧,才能保证最彻底的物质氧化释放能量!肌肉动动的能量来源于肌肉中储存的ATP物质,但这ATP的量是相当的少的,只够提供8秒钟左右的消耗,当用完了之后,血糖会被转化为ATP来再供肌肉使用,但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,氧的充足以否,氧不够的话,大量的血糖只会产生出相当少的ATP(还有其它途径转化为ATP)。所有,合理的呼吸方式带来的大量氧气对于我们骑行冲顶尤为重要。另外,呼进的东西是对肺泡有刺激。空气污染,灰尘,细菌等等都会对肺造成伤害。流鼻涕也是一个典型的呼吸道感染的症状。你迎风骑车,冷空气直下呼吸道、肺腔,对呼吸道是有些反映。可以考虑用鼻进行助呼吸。不要血盆大口,张个小口就行了。鼻毛、鼻腔对空气有过滤作用,也可以暖化空气。这样呼吸道不会受到刺激。

二、骑行呼吸经验 关于自行车运动呼吸同样重要。以前,我一上来喜欢快骑,快到一定的距离之后就很容易出现腹痛,后来得出的结论就是呼吸造成的,外界空气有部份进去与肠胃混合所至。于是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留意用肚子来呼吸而不是用胸,结果就好很多了。骑行时用口呼吸是对的,尤其是爬坡,你想不用口也不行。但知秋并不是让大家吃饭早点后立刻大口呼吸冷空气,只是告诉朋友们如果在平路上骑行,鼻腔正常呼吸可以满足,那就不用大口喘气。而且,我所指的平路用口呼吸,是在口鼻向下、避开风头,自动收缩腹部的前提下进行的。对于上坡时,需要大口供氧,尽可能地把口与鼻都用上(不用就等于浪费了),如果是天凉的时候,建议先让身体暖起来一下后再出外。嘴口自然张开就行了,舌头可以适当的上卷,有助于加热气体。 呼吸小贴士:无论是何种情况(那怕你是在念经),呼吸最忌的就是没有规律。

三、在一些“死亡骑行”高山症状反映会扰乱你的正常呼吸节奏。爬4000米高度是嗓子红肿、扁桃体肿大、头晕脑涨是很正常的现象。原因很简单:空气稀薄,要加强呼吸来供血氧。这时,在必要的夜晚药物调理下,白天在鼻腔里涂一些凡士林油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冬季将至,骑车更要注意保暖。

辅助骑行装备之我见

如果你刚刚接触骑行活动,属于菜鸟级人物,这篇文章仅可以略读一遍,不一定将下述物品一一购买。如果你已经拥有1000公里以上的单车经验,又想在北京周边畅游下去并且爱好、定位于逐步提高自身的骑行水平,那么知秋的文章你可以作为参考。在冬季这个骑行淡季,花些时间购买辅助装备,以备明年和风倘佯之时荡骑北京周边。下文所提到的装备,非教唆大家一次性购买到位,逐步研究配置、实践得出真知、寻求适合自己户外习惯的装备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。

1.头盔 出去骑行连个头盔都没有,连起码的安全无法保证,所以头盔的配备至关重要。我国是世界第一自行车大国,但百分之99.99%的人骑车不配戴头盔,欧洲国家骑自行车在公路上行使,必须配戴头盔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平日上班下班,已然习以为常。我们外出骑行不比平常,动辄100公里、多则数日旅行,所以我个人认为尽头盔应该购买,而且有能力尽可能买好的。这个钱不能省,毕竟脑袋就一个。自行车专用头盔,采材料很轻的PU或保丽龙材料,帽上有排热通风洞;配戴时,前额要下压戴齐眉,因为大多数单车的摔车事故人会向前翻滚,前额容易着先着地,帽沿起部分保护作用;帽沿线配在下巴后,可调整至约脖子与帽带约一手指距离(即舒适又不脱落或晃动)。市面上所售自行车盔多为13孔、19气孔、23孔……孔多必然安全性降低,孔少未必透气性不好。一个透气孔设计合理的头盔,无论从重量、价格、做工来说都会与众不同。强调一点,如果你预算不足,头盔一定要买坚固的,哪怕它是一次性的都可以,至于外观,是另一回事,头盔离开安全性那就是一个硬邦邦的瓜皮帽!

2.气筒 我以前单车旅行随身带一个便携的小气筒,不锈钢的,不过是国产货,质量不稳定,虽然初期用起来还可以,但毕竟不是只用一次两次,万一该用的时候坏了可就麻烦了。现在用的是一个塑筒的,重量很轻,法嘴/美嘴互换,随身携带小巧玲珑。不过,我觉得最好有气压显示的才好,筒身材料金属的也不错,不会老化,并且有一定的强度。推荐GIANT的便携气筒,铝合金筒身,法嘴/美嘴互换,绑定车斜梁上,摘取方便。

3.骑行服 对于骑行服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:大小!我个人觉得用不着每次都穿,毕竟大部分的设计目的都是为了减小风阻或是统一视觉。不过准备一套的价钱不非,另外透气性也是需要考虑的。骑行上衣在辅助装备中并不十分重要,刚才看了美国越野比赛转播,那些家伙连穿背心的都有,所以,上衣只要舒服透气、不影响动作即可。至于骑行短裤的重要性,知秋已经在《车座调节好方法——让PP舒服一点》一文中阐述过了,这里不再浪费资源。另外说明:有些人很注重风阻,实际上是多余的。没经过训练、姿势不对,给你最低风阻的衣服车子你还是觉得风阻太大,所以装备就不要买那么专业,虽然专业的看上去很酷!但你真的有必要把大把大把的银子都花在外表上嘛?骑着上千上万的车,穿着上百的装备,小心翼翼,连原来的水平都发挥不出来。

4.手套 骑行手套可以使我们长时间握把手防止流汗手滑、跌倒时手着地时多一层保护,手心处有加厚处理、部份手套手背处有毛巾布材料,可机动擦汗(冬天擦鼻涕)。 我有一付fox半指手套,近期想买一付全指的。毕竟冬天的骑行活动不多,轻骑兵组织活动也集中在春、夏、秋、三季,预算不够的朋友半指手套基本上够使了。不过,手套对于骑车的来说要耐磨,要购买单车专用手套;大小一点不能错,本人必须亲自试戴;质地不能用太过松懈,否则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变大。像MERIDA30多的那种东西,看看就行不要买。手套要买好的,否则摔一回就刮了。

5.自锁脚踏+自锁鞋 有这个意向的朋友,要先考虑经济因素才能购买,还要考虑到各个品牌的价格和质量差别以及个人的蹬车习惯。卡式鞋底可与踏板完全卡紧,使脚踏板所产生的力道完全反应到车上,另脚会固定置放在正确位置,不任意滑动,可增加踩踏效率。不过,我有些资深朋友很不喜欢自锁鞋,摔说会妨碍脚掌活动,影响平路徒几步,而且摔跤时穿自锁鞋很可怕。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关于自锁,我觉得如果是真正的比较大坡路,还是有必要备一双的,不过对于我们工薪阶层来说,一付脚踏+一双自锁一下拿出来还是均衡利弊,毕竟不便宜。

6.头灯或车灯 虽然我有一部DIAMOND BACK车上自带有法国原装的磨电车灯,但是没用过。我觉得一般登山用的头灯只要能装绑在把横上都可以使用,再说野营的时候还可以当手电筒,一举两得。其实使用的时间我并不十分在意,我主要是比较关心灯泡的寿命和原装灯泡的购买情况,原装灯泡一般都比一般的国产灯泡亮很多(大约70%~200%之间,主要是因为灯泡里加入了一些惰性气体,比如氪气等),原装灯泡一旦坏了换上普通灯泡性能就肯定大打折扣,再加上骑行时头灯一直在使用,灯泡是纯电阻的用电器,发热量会大的惊人,很有可能在长时间不间断的使用中烧毁。因此如果原装灯泡很难买到的话,我不建议大家购买昂贵的头灯。用作照明引路的头灯必须具有照明穿透性,普通国产的LED头灯只能短距离光面积照射,只能起到光源的作用。如果真的要夜行的话,不管头灯还是车灯是要买一个的,安全行车最重要嘛!

7.背包 我有一个OZARK(奥索卡)的专业骑行登山包,外带防雨罩,背上去很舒服。不过是30L的,比较大,适合中途旅行,象这样近途的越野用不上那么大空间,所以建议大家买一个小一点的(当天去当天回,顶多25L就够用了),要求:首先是要防水(里面要放相机、采访机什么的,怕水的);其次结实耐磨、分层多(便于条理,可以快速找到要找的东西);再次背包腰带部位要软,长距离弓身骑行背部不能选择钢架结构;最后要选择具有外挂头盔、衣物的功能,以便及时更换着装。其实腰包、三角包、坐垫包配合有容纳物品专栏的骑行服也可以的,只不过不能盛放过多的FB物资。 另外说一点:反光条在夜晚的时候确实很有用,不仅包上的如此,我车上的反光件(车轮辐条上的侧灯、脚踏上的灯以及座管后面的尾灯)在夜晚的时候,有光照过来的时候十分醒目,象灯一样!有的NIKE运动鞋上的反光件,外衣上的反光条都是为夜晚户外运动设计的,对于我们骑行爱好者来说最为有用。

‘家有坏猫’提示:长途最好不要背包,哪怕设计再好的背包也不要背,会累死人的。最好绑在车后架上(什么?没有,没有我卖你一个)。骑车如果一定要带东西的话,除了后架,最好就是弄个腰包,或者骑行服的后兜里面可以放些手机钞票之流。

8.地图: 我们越野出游一般都是离开城市到郊区具去,对于有些离城市比较远的地方,一般城市的地图是不包括的,就算有的话也很粗略。如果去慌山野岭最好去弄个卫星地图或者带地图显示的GPS,一般地图就算了不会标明。不过有一种给司机师傅专用的行车地图,上面注明了村落间的十几公里数很是实用,可以参考。另外,我搞到过移动通信公司在北京郊区建布传输信号基站用的地图,上面公里数等高线一应俱全,非常值得推荐。

9.码表 西方国家以码为计量单位,所以码表又称计量表。一般车友所装的码表,多以测量平均时速、总里程为主要目的。大部分码表有单车趟里程、累计里程、单趟平均公里数、单趟最高时速等功能,可测各种状况下的骑乘状况,作为未来骑乘效率参考。个别产品也有消耗卡路里、平均海拔爬升等计量功能。低档产品40元到80元左右,高端无线码表(例如猫眼系列)集中在300元到500元之间。码表主要是通过车轮磁点与磁石的感应而测出轮圈行使的频率,进而引发一连串计算功能。西门子新出的一款手机中,收集了手机通讯、里程测量、平均时速、心跳频率等一干功能,且配合专用卡槽能装在车把上、或系于手腕间。很值得购买,不过价格也让人望而却步。知秋建议码表的购买不必及早出手,待骑行一段时间,对自己能力有了一定掌握后再进行选购。毕竟看到自己只有18 、20k/h的时速心里也不好受。

10.安全 其实这不能算是物品,只能算是问题。就是如果大家是多人出游还好,如果是一个或者两三个朋友一起出去,安全问题便出现了:碰到坏人抢劫行凶怎么办?一不着村,二不着店,硬拼肯定是拼不过的了,报警也要一定时间警察才能来,况且自己所在的方位都不好分辨,对方又比自己熟悉地形…………其实不用操心太多,大多数时候不要硬拼,但是记得,硬拼的话解决问题一定要快,30秒之内要是还不行就跑吧。另外,骑行全队的首尾衔接可以考虑买一部MOTOROLA的对讲机。

一、两天的短途单车出行范本

从2000年7月开始到现在有日记的骑行活动也有30多次了,算是稍微有点经验。先说说什么是骑行,它和上班骑车不一样,需要一定的耐力和技巧才能完成。我认为凡是超出你平时骑行距离或骑行时间超过平时,都算骑行,在咱们北京这个地方,西北都是山,当然三五成群、骑车在山里转转自然不错。可要进山就要出城,香山、八大处最近,可起码要平均骑上20KM左右才能前往,可惜香山一般是休闲的目标,真正的山最近也要将近50KM才可到山脚。这可能已经是你平时骑行的最远距离了,而且还是单程。骑行跟你一般上班骑车不同,平时骑车你几乎是习惯性的,所有情况都轻车熟路,不用想就可以完成,而且也不怕坏车,这沿途的修车点都烂熟于心了。可长途骑行就不行了,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未知的,除非有人指引,或你以前走过,可那也不行!你又不是经常走,维修改造的路况和以前可能会不一样。所以,需要以下准备:

一、详尽的计划 好的计划太重要了.首先看地图找路线,算大致距离,看看途中路过的大的村镇,及村镇之间的距离,这决定你的休息补水和进餐,决定你出发时的负重,路线中山路中的上坡路段最好不要超过整个路程的1/4,经验告诉我,那已经是我的极限了!经验还告诉我,在夏季每30KM要大约消耗一瓶普通矿泉水。

二、检查车辆

1检查刹闸:刹线松紧合适,接头完好,无断丝;刹皮磨损情况不严重,有足够安全厚度;刹把回弹有力,刹力适中,刹把的刹车行程合适。

2检查车轮:圈不歪,没有裂纹;轴无匡动,转动顺滑;胎压正常、不隆不跳;两轮走线保持纵向一条直线。

3变速:变速换挡灵活快速到位;链条转动润滑;

4车把:没有刹车点头现象,头碗无匡动,转向灵活。

三、收集物资

1、车子检查完毕。下一步就是决定你要带的东西,补带换带工具、气筒、必备,备带选带,进山没有人救你,主要靠自己,必须逼迫自己学会补胎换带的方法,否则必须结伴而行。

2、喝的水非常重要,建议多准备一瓶水出发,因为早饭已经喝了大量的水,一瓶水足可以应付到你碰到的第一个补水点,第一个补水点一般设置在距离出发点30KM处,食物可以只带一些零食,主食沿途补充。药方面,创口贴、补液盐、藿香正气水(防止中暑)就行。

3、信用卡对于郊区基本上用不上,现金的携带最重要。老乡基本上分两类:要么纯朴老实 ;要么认钱不认人。沿途一旦发生不测,拥有现金可以起很大作用。不过,单车出游先进携带也不易过多,更不能露财,以不法免歹人起恶意。

四、出行提示

1、出发前一天晚饭多吃富含蛋白质,维生素的食物,为第二天积蓄能量,它决定你出发前30KM内的状态。可以睡觉了,安稳充足的睡眠太重要了!早饭必须吃,还要吃好,仍然以富含蛋白质,维生素的食物为主,它决定你50KM内的状态。

2、出发了,计划结束了吗?没有,计划将贯穿你的骑行全程,开始的速度不宜太快,早饭要消化,还要热身,在20KM后就可以发力了,但到你计划的第一个补水点一定停下来补水休息,千万不要因为爽就省掉了,这是维持好状态的保证,第一个补水点一般在出发后30-40KM处。

3、在骑行中,密切注意身体的变化,每隔15分钟左右喝两三口水,在平路尽量保持匀速前进(我一般26KM/H),轻松、高频率、中等速比。在爬坡的时候采用先放松后紧张原则,就是先放松爬坡,待腿步肌肉适应了,此时加力爬坡会很舒服,注意根据坡度和自己的体力情况变换速比,还是尽量保持低速比,减轻膝盖的压力。

4、到坡顶时下车休息,喝水和补充食物,食物还是以易吸收,高热量为主(比如巧克力(热量大),香蕉(易吸收,还有VC)),在下坡前加穿衣服,或干脆把汗湿的衣服换掉,防止下坡时身上的汗液蒸发,带走身上的热量,在80KM的时候需要停下来休息吃饭,不要太饱,一碗面食即可.

5、在骑行的最后阶段,依然要放松骑行为主,这样下来全程是顺畅的,达到了锻炼的目的,心情还特别舒畅。 补充:不到当天的休息睡觉的地点,途中的吃饭不能喝酒,这会严重影响当天剩余的骑行!

No comments: